廣東水利行業唯一的高級技師張國新堅守水壩20年,調控水閘灌溉包括廣州市“菜籃子”基地的31萬畝農田
  羊城晚報記者 林園通訊員 盧紹琨 羅堅
  廣州已經進入一年中的汛期,大雨一場連著一場,奮鬥在防汛崗位的人們也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。
  在廣州流溪河上游,有一個大坳攔河壩。正是這個河壩,將河水輸送給從化、花都、白雲的農田。今年43歲的張國新,守候著河壩20年,積累大量的水閘運行與管理經驗,獲得廣東省水利行業唯一的高級技師資格。
  堅守水壩20年
  從化區街口街防汛路1號,是廣州市流溪河灌區的總管理處,從名稱“防汛路”,就知道這條路所擔負的重任。
  防汛路的盡頭,便是大坳攔河壩。這樣大型的河壩,在廣州很少見。據瞭解,河壩一般有兩種功能,一是防洪,二是灌溉。建成於1958年的大坳攔河壩的功能主要是後者。大壩灌溉從化區、花都區和白雲區的31萬畝農田,其中8萬畝是廣州市“菜籃子”基地。這裡是廣州市重要水利工程,也是廣東省三大灌區之—。
  張國新的辦公室就在攔河壩旁邊的小院子里。1994年7月,剛剛畢業的他來到廣州市流溪河灌區總管理處,從事水閘運行與管理工作。時至今日,他已經守著水壩將近20個年頭。最近進入汛期,張國新到壩上巡邏的次數比以往更加頻繁了。
  水閘開關有學問
  說起水閘的一開一關,聽起來簡單,實則很有學問:放多少水、流量控制到多少,這些都由38個閘門的開合幅度和速度來控制。如何給四周的農田輸送合適的水量、防止奔流的河水對下游河床和兩岸的衝擊,這都由水閘來起作用。張國新向記者演示,“如果要放水,應該從中間的閘門先開,然後再依次打開兩邊的,這樣可以減少衝擊。關閘則相反,從兩邊的先關,然後才是中間的。”
  “服役”已經超過半個世紀的攔河壩,最早建成時,閘門是木頭製成的,而且基本上是以人工操作。張國新工作後,參與了閘壩消能設施的除險加固,包括對消能防沖設施的建設、自動液壓系統的改造等,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能。此後,他們還在閘壩前5米處修建了一道橫貫大壩的防滲牆,平均深度達到15米。
  2000年3月,張國新參與開發了流溪河灌區渠首樞紐管理信息系統,獲得廣州市水利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。流溪河兩邊的水位和水量,甚至連水質情況,都可以時時監測顯示。閘門開閉也是自動化,在中控室只要輕點按鈕就行了。
  水利行業的“唯一”
  一年四季,張國新和他的同事們每天都需要密切監視大壩的運行情況,在大壩上巡邏。而從化冬季的氣溫要比廣州市區低兩三度。張國新還記得2011年大旱時,流溪河水量減少了40%,他立即向上級請求流溪河水庫緊急調水,與同事日夜開閘引水輪灌,平衡了從化區、花都區和白雲區的農田灌溉,保證了當年灌區的全面豐收。
  2012年,張國新受聘為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師。流溪河流溪河灌區總管理處,也成了水利專業學生的一個實習基地。去年,張國新還獲得了廣東省水利行業的高級技師資格。他也是唯一一位獲此資格的人。在有許多年輕人參加的廣東省閘門運行工技能競賽中,張國新還獲得了第一名。編輯: 鄔嘉宏  (原標題:流溪河畔守壩人張國新堅守水壩20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l34ilvrx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